今天,學校的歷史與文化課堂上,
講到了關於中國人的文化,讓我滿有感觸的。

老師說到,中國人經常沒有什麼時間觀念,
像是火車沒有遲到,
「閩南語」裡叫做「慢分」,
但在「北京話」(又叫做「普通話」)裡叫做「誤點」,
可見得中國的火車一遲就遲很久,
而且遲五個小時叫做「正常」;
我聽到這邊,真覺得滿誇張的,
不過因為聽過太多「奇特」的事,
我也就沒那麼大驚小怪了……

以上只是題外話,只是分享一下聽到的「奇聞」;
以下才是我真正要說的。

我從以前就是一個做事情不快的人,
經常被我媽稱為「慢郎中」;
吃東西慢半拍、反應速度慢半拍、算數學慢半拍……
好在我對於「電腦」相關的東西反應很快。
我不只早上起來發呆,平時沒事也發呆,
人家叫我時,我還會恍神一下,
然後向別人確認一下剛是否在叫我。

因為如此,我認為自己不是一個「速度快」的人,
雖然人家說「動作太慢的人會吃虧」,但我可不這麼認為;
我看太多「急於求表現」而得到反效果的實例了;
俗語叫做「欲速則不達」,也是我現在做事情的準則之一。

聽老師說,中國的文化中,時間觀念薄弱,
無論遇到了什麼事,都用「慢慢來」的心態來處理,
像是中國式的學校運動會中,
即使連競爭激烈的籃球和賽跑都可以「慢慢來」;
分不清楚球員和觀眾,裁判也是「慢慢來」,
等時間到了,看哪邊「好像」投比較多球就判哪邊贏,
如果沒有抗議的聲音就定下來了。
由以上的例子看來,中國文化中的「差不多心態」,
到現代仍有很大的影響力。

我自己並不是那種「差不多」的人,且有時間觀念,
但我對於「時間」有自己的一套看法。
我不拘泥於「到底還有多少時間可用」,
不過關心「做這件事到底要多久時間才可以完成」;
例如,老師在一個月前要我們做報告,
我都會拖到一個星期前甚至三天前才開始做,
因為我認為可以在短時間內做完的事情不需要趕,
先放鬆一下也可以,只要期限到時交得出來就好了。

對我來說,時間太多沒用,實際能使用的時間才是我關心的重點,
而我會依據這個標準來分配如何使用時間;
我有一個準則,就是「欲速則不達」,
就算時間所剩不多,也要先把基礎打好;
就拿寫程式來說,我會先計畫好如何寫,
而不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,
如果結構都定好了,才發現這種結構不好,
到頭來只會浪費更多時間。
所以,我堅持「先把每一個環節做好再進展到下一步」。

這種「不急不徐」的心態,似乎也影響到了我的愛情觀。
我對於這種事,一向採「小心謹慎」的態度,
且認為「隨緣」、「船到橋頭自然直」,
因此目前還沒有打定主意。
也許我現在只擔心「會不會跟我想的不一樣」,
也許就是怕受傷害的心理吧;
也許,我應該要改一下心態,
不要把這件事看得那麼嚴肅才是。

大家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,
而這個「不急不徐」也許就是我往後的生活方式。
總覺得現在台灣的生活步調太快了,
如果大家都能夠「慢下來」,細細品味周遭環境的「美」,
必能使社會多一分詳和;
還有「不要那麼衝動」,發脾氣前再想一下,
其實會發現,很多的爭吵都是不必要的。

再想一下,真覺得老師說的東西滿發人深省的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icid6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